《中国音乐学》2023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音乐学》编辑部出版
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专题研究(一)
《燕乐书》“变”“闰”音位考论
文 / 赵为民
钱熙祚校本《乐府杂录》别乐二十八调梳理
文 / 孙克仁
中国音乐史
马戛尔尼使团与《白河船工曲》之西渐
文 / 宫宏宇
采撷·阐释·自觉——百年音乐史研究中图像应用历程与展望
文 / 陈欣、张铭浩
建立闽台早期戏曲音乐有声档案(1905—1949) 的构想
文 / 郭明木
民族音乐学
“根”与“魂”——论侗族萨玛节踩歌堂仪式音乐及其礼俗传统
文 / 邓光华
器乐曲牌之表达
文 / 傅利民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与训练法探析
文 / 刘雯
现代性语境下国乐“崇雅”“通古”传统之新声——《春江花月夜》创制过程考叙及其历史意义再阐释
文 / 李昂
四川扬琴“五方传统”述论
文 / 张强
音乐美学与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创作个性风格的概念内涵、史学意义和美学属性
文 / 杨燕迪
音乐就是喜乐吗?——重新认识古代音乐
文 /〔英〕蔡宽量
译 / 孙月、严逸澄
中国传统变奏思维在于京君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与表达
文 / 吴京津
徜徉史论经纬 纵横万年中国——基于《中国人的音乐》的文化品评与人文读解
文 / 郭克俭、周卫萍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
赣闽台客家礼俗音乐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文 / 肖艳平
封二、彩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集乐器珍萃
彩二:论文插图
封三:“国家文化公园系列短视频”音乐研究所学者参与的部分成果;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资源建设
封底:著作推介《中国人的音乐》
▼
■《燕乐书》“变”“闰”音位考论 / 赵为民
【摘要】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王光祈基于《宋史·乐志》所载蔡元定《燕乐书》提出的“燕乐音阶说”,在学界引起较大争议。本文对《燕乐书》“七声高下之略”文献进行文本细读与逻辑分析,并以唐宋时期燕乐音阶结构的客观存在为实证,对燕乐与雅乐两种音阶体系中的“变声〞音位进行研讨,支持王光祈“变”为“清角”非“变徵”、“闰”为“清羽”非“变宫”的学术观点。文章进一步指出“变”与“闰”两个阶名在燕乐音阶体系中分别指称“清角”与“清羽”,在雅乐音阶体系中则分别指称“变徵”与“变宫”,不同音阶观念下“变”与“闰”两个变声各有不同的内涵。
【关键词】《燕乐书》;七声高下;“变声”音位;专名专用;一声多名
■钱熙祚校本《乐府杂录》别乐二十八调梳理 / 孙克仁
【摘要】本文认为《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文献所述“别有中管二十八调”,为唐七孔尺八吹奏的二十八例清乐七声音阶。这一认识,有助于理解“有徵音,无徵调”、“羽音”、“羽七调”及“闰角”指法设置等史料的语境内涵。本文谨依唐七孔尺八的孔位构造,结合《乐府杂录》述“平声羽七调”、“上声角七调”、“入声商七调”、“去声宫七调”的调序序位,展示“唐俗乐二十八调”的吹奏调式。该梳理符合《唐会要》卷三三述天宝十三年刻石文本的调性转换因果验证。
【关键词】别乐;调本;中管;尺八;闰角;无徵调;商角同用;羽音
■马戛尔尼使团与《白河船工曲》之西渐 / 宫宏宇
【摘要】北运河船工所唱的《白河船工曲》是迄今可见最早在欧美流传的中国劳工号子。与“中国最早流传到西方”的民歌《茉莉花》一样,它在欧美也经历了传播、流变和接受的过程——从18世纪末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目击者笔录,到欧洲时尚阶层厅堂中茶余饭后消遣弹奏的“中国风”沙龙键盘小曲,再到作为世界各民族音乐学教学资料被引入欧美大学讲堂。虽然《白河船工曲》没有像《茉莉花》那样,在港澳回归、奥运会颁奖仪式及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被拿来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背景音乐演奏,但即使在今天的欧美,《白河船工曲》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仍在城市及大学的音乐厅中唱响。本文拟通过对18 世纪末叶以来欧美出版的与《白河船工曲》有关的文献分析,来追溯《白河船工曲》在欧美的传播、流变及接受的过程。
【关键词】白河船工曲;马戛尔尼使团;民歌西渐;惠特纳;坎姆布拉;民族音乐学
■采撷·阐释·自觉——百年音乐史研究中图像应用历程与展望 / 陈欣、张铭浩
【摘要】目前统计百年来产生了227 种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作,可分为20 世纪 20—30年代“书本”到“书本”、40—70 年代“以音乐为中心”、80—90 年代多重证据相互辅助和 2000 年以来学科交叉四个阶段。图像资料在百年来著作中的应用,从第一部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中已有开端,到21 世纪成为学术自觉,对应音乐史著作的分期,百年来音乐图像的应用历程可总结为“采撷”“阐释”“自觉”的特征。从音乐图像应用的理论阐释上,又可归纳为最初从图示形象到舞台形式、从表演形式到音乐形态、从古今结合形象到古乐复原音像、从学科交叉展示形象到中华音乐文化特质解读等几种图像研究指向。随着音乐图像的发现、公布、整合,图像资料还会在音乐史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为微观音乐表演的形态注入更多新材料,并逐渐形成音乐图像研究的中国范式。
【关键词】百年;音乐图像;中国古代音乐史;历程;学科交叉
■建立闽台早期戏曲音乐有声档案(1905—1949)的构想 / 郭明木
【摘要】有声档案在传统戏曲音乐的内容、风格,在语言词汇、教育文化乃至社会变迁、时政民情等诸多层面,可唤起个人或团体的共同记忆,提供具有研究或佐证价值的参考信息。它是值得珍视与善用的历史文物与研究材料,是记忆已经逝去那个年代的生活与文化的重要资产。本文所探讨之有声档案载体是78转(每分钟)胶木唱片,主要材质是虫胶,发行年代在1905—1949年间的福建和台湾的戏由音乐老唱片。
【关键词】有声档案;源数据;闽台戏曲音乐;老唱片
■“根”与“魂”——论侗族萨玛节踩歌堂仪式音乐及其礼俗传统 / 邓光华
【摘要】充满古代礼乐文明遗风的侗族萨玛节踩歌堂,千百年来一直以“活态”形式在侗族民间流传:鸣炮、奏乐、唱耶歌、跳多耶舞、祭萨祀神、祈国泰民安;而被符号化的礼乐主体——芦笙则成为整个踩歌堂的礼乐核心,彰显了国家礼乐语境下中国礼俗、礼乐传统根脉之理念。无疑,它对增强侗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侗族萨玛节;踩歌堂;仪式音乐;根与魂;民族自信心;礼俗传统
■器乐曲牌之表达 / 傅利民
【摘要】本文研究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曲牌是以何种形式与方法进行表达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独特的现象,曲牌是中国人艺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曲牌的规律,揭示它的乐学本质,更能清晰地认识艺人在曲牌中的乐、调、腔、声所表现出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器乐曲牌;艺术表达;旋律器乐曲牌;清锣鼓曲牌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与训练法探析 / 刘雯
【摘要】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均有律可寻,演唱者由负责歌词的起音者与负责多声配合的复音者构成,复音声部波浪式环绕起音声部运行,歌者根据集体音响与个人嗓音状况而适当转换声部,歌唱队形呈波浪插花式。其独特的歌唱姿势、衬词训练、从简单音调到复杂音调、从低声区到高声区的歌唱训练法等均是羌族歌手获得良好合唱效果的保证。波浪交替式合唱观念是羌族人建构与发展多声音乐的重要理念,是羌族人独特合唱均衡观的体现,是羌族人既强调个体,又重视集体的歌唱认知模式的展示,是羌族人神圣而又世俗的多声歌唱实践的总结。
【关键词】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合唱训练;波浪交替式
■现代性语境下国乐“崇雅”“通古”传统之新声——《春江花月夜》创制过程考叙及其历史意义再阐释 / 李昂
【摘要】琵琶文曲《浔阳夜月》得以在1926年蜕变为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根本原因在于柳尧章将其改编为合奏的建议符合郑觐文来自传统文人的“崇雅”音乐观念;而其音乐形态的形成则是通过郑觐文领导下的大同乐会在不改古谱“曲性”的“研习”过程中,带有极强“通古”意识的创制音乐实践。同时,1923 年后郑觐文及其大同乐会在上海有着“以坚守文人音乐传统为生”的需要,上海业余民间丝竹乐手及其乐社有着提升音乐活动品格的诉求,二者在近代上海特有的现代性“音乐市场”中得以互动,从而使得这一历史意义深远的事件得以成形。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郑觐文;大同乐会;创制
■四川扬琴“五方传统”述论 / 张强
【摘要】四川扬琴作为巴蜀地区代表性曲种,在近 300 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数代艺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不同乐器和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良而最终形成了“五方传统”,其既是四川曲艺说唱艺术表演形式的重要话语,也是四川扬琴“坐地传情,以声塑形”这一核心特征及地方音乐风韵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四川扬琴辨识度开始“模糊”。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爬梳整理及田野调研,总结归纳四川扬琴自康熙年间以来,随着伴奏乐器的变化而历经的“扬琴荡子”“荷叶扬琴”“渔鼓扬琴”“清唱扬琴”“五方坐唱”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各时期的艺术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五方伴奏乐器出发,探讨以川琴为“骨架”、鼓板为“皮眼”、小胡琴为“筋”、二胡为“肉”、小三弦为“胆”的音乐伴奏形态构架,提出五方乐器在音乐进行中的“架”“襄”“框”“串”“填”“融”功能,并得出以川琴为引领的五方乐器与唱腔间的“衣”与“架”的关系。最终,文章从五方核心乐器——川琴入手,给出呈现四川扬琴清商音阶及恢复传统琴竹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四川扬琴;五方传统;唱腔与伴奏;川琴;传统扬琴演奏流派;地方曲种特色
■音乐创作个性风格的概念内涵、史学意义和美学属性 / 杨燕迪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音乐创作研究状况和中国音乐创作实际,重新思考风格与个性风格的概念内涵,并阐述了创作个性风格之于音乐史学研究和评判的价值、意义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形而上品质、虚拟的想象人格、创作的真诚原则、个性化技术语言、有机性成长与进步等不同的视角分析和论证了音乐创作个性风格的美学规律和属性。
【关键词】音乐创作;作曲家;风格;个性风格;音乐史学;音乐美学
识别二维码关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杂志铺订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学》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004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316/J
邮发代号:82-185
国外代号:Q5801
定价:22元
投稿邮箱:musicology2003@126.com
联系电话:010-64813314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邮编:100012
- END -